广东清远农家菜与江苏盐城韩式料理:探寻地道美食与文化底蕴
在江苏盐城,一家有20年历史的米肠汤饭馆,每天12小时熬制一碗新鲜熬制的猪骨汤,挑逗食客的味蕾。 “2004年,韩国企业纷纷开始落户盐城,我们带着韩国传统工艺来这里创业。”餐厅张老板表示,现在盐城发展迅速,已成为“味蕾旅游”的宝地。 “很多游客来到盐城就是为了吃正宗的韩国料理。”
美食不仅是填饱肚子的一道菜,更是一张彰显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城市名片。以上两家餐厅都出现在今年的“必吃榜”上。这也是广东清远、江苏盐城首次上榜。时隔八年,2024年“必吃榜”城市数量首次突破100个,达到119个。上海、北京、成都、重庆、广州成为餐厅数量前五的城市在名单上。
跟随大众寻找美食,今年榜单的“发现感”较往年显着提升——新增58个城市,其中近一半为“味蕾旅行”热门城市,覆盖更多周边区县。一批坚守餐饮初心、具有地方特色、能彰显城市文化的美食商家榜上有名。
其中,在成都青城山风景区开设了一家农家风味的当地餐厅,其中的“当地砂锅培根牛排”充分展现了当地风味;还有一家义乌餐厅,拥有“八国厨师”,涵盖近20个国家的口味,与当地“世界超市”的特色遥相呼应。
“一个城市上‘必吃榜’的标准没有改变,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更多的人去旅游,更多的用户愿意留下评论,这使得更多的城市上‘必吃榜’。 ”。美团高级副总裁张川表示。
据介绍,2023年大众点评用户评论规模增长超过200%,这也让榜单覆盖了更多美食目的地。此外,“必吃榜”上的外地用户比例也达到了42%。景德镇的瓷土焖鸡、延边的参鸡汤、襄阳的黄酒牛肉面……随着异地游、周边游等各类旅游的普及,消费者对美食和体验也更加重视到观光,一张图片 更加丰富多彩的美食清单正在生成。
触角更深,“宝藏店”广受好评
粽子正热气腾腾地出锅,门口挤满了排队的当地市民和外地游客……位于深圳蛇口市场门口的嘉华小吃店面积不大,但人气很高。 “店里的粽子都是新鲜包装的,高峰期,四个‘粽子工’从早忙到晚,一天卖上千个。”店主叶向佳说道。靠着父亲传授的包粽子手艺,叶老板从推车摆摊做起,把嘉华小吃店变成了一家有20年历史的餐馆。现在它已经上了“必吃清单”。
城市另一边,位于深圳市龙华区的昌吉龙江猪脚店里,黄老板正忙着为客人切烤肉和猪脚。面积30至40平米的街边小店,每天用丰盛正宗的潮汕猪蹄饭安抚都市上班族的心。 “一份20元,价格从来没有涨过,我不想把生意做大,我只想认真经营这家店,照顾好每一位食客。”黄老板说道。
今年,更多满大街烟火气十足的“宝藏店”出现在“必吃清单”上。上榜的2797家商户中,近一半是同城商户。约1300家正宗餐厅成为当地人推荐、外地人“种草”的美食选择。小吃商户超过500家,体现了城市餐饮消费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容忍。
“过去一年,用户更多地使用‘味道正宗’、‘火锅十足’等词语来称赞餐厅的味道,也用‘百元以内的价格’、‘食材新鲜’来评价就餐体验。 ”。大众点评必吃榜负责人张雪娇说。
然而,过去一些小商店的营业面积很小。即使食物很美味,但由于服务或环境的影响,可能很难脱颖而出。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用户光顾这些店铺,平台积累的评价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烟花店被“看到”。重庆贡大洼的豆腐面坚持每天制作新鲜豆腐,上海“餐厅级别”的粤菜摊主匠心独运,武汉的老通城豆腐王凌晨3点就开始上班……小店也有大舞台。
据介绍,今年“必吃榜”上的餐厅中,70%的商户人均消费不超过100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餐饮收入将突破5.2万亿元,同比增长20.4%。 “整个餐饮市场持续增长,随着餐饮消费频率的增加,一些人会倾向于选择性价比较高的餐厅。”张雪娇说道。
尊重食客、商家与平台共同成长
对于很多餐饮商家来说,登上“必吃清单”是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
“当得知我们家华小吃蛇口店入围时,我感到非常惊讶,因为该店从来不做网上团购。”叶向佳说。 “第一次上榜时,直到奖牌邮寄过来我才知道。这既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鞭策。我们必须继续改进,不辜负消费者的期望。”经营“重庆乐山鲜枝味波波鸡”的曾老板说。
“必吃清单”是怎么来的?
据介绍,2024年“必吃榜”是根据大众点评数亿用户评价数据,采用数据模型评选出来的。没有专家评委,也没有人类提名。 “‘必吃榜’主打好吃、便宜、体验好,八年来,一直坚持做一份真正被8亿用户‘吃’过的榜单。”张川说道。
榜单上的餐厅,尤其是小商店,有什么共同特点?
“商家介绍了一个重点,就是尊重食客的反馈。”张雪娇分享了上榜商家重庆公大洼豆花面的故事。作为一种新式的面条,要冲出重庆市场并不容易。 “比如,有消费者对豆花面的评价。如果不新鲜、数量少,他们会不断调整和完善业务内容。这样,一个小店就能随着平台和用户一起成长,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登上“必吃榜”,让消费者的口味选择和偏好更加“明显”,也能促进一批餐厅的共同进步。 “上市第一年,生鲜肉类原料供应链还不成熟。”北平三兄弟涮锅店负责人说道。上榜后,同轨商家互相学习,更多商家使用鲜肉作为原料。现在,生鲜肉类供应链不断发展,消费者可以吃到更多新鲜美味的食物。
数据显示,2023年“必吃榜”发布后,榜单上商户线上流量同比增长近50%。不少商户反映,来这里的食客和外国游客越来越多。
但对于新上榜的餐厅来说,“必吃榜”带来的流量有时会带来新的“麻烦”。比如,门口的排队从排队变成了两三个小时;需要照顾的人太多,厨师和员工都很忙,服务压力增大;一些社区店有外地游客提着盒子来吃,但并非所有游客都习惯当地美食,但商家却面临着难以适应的尴尬……
据了解,对于上榜商家来说,“必吃榜”正在通过线上流量支持、数字化运营引导等措施,帮助商家与平台共同成长。例如,可以为商家提供免费排队机,数据工具可以帮助商家分析用户反馈并提供具体的服务改进建议。 “餐厅经营非常细致,我们能做的就是陪伴商家营业、成长。”张雪娇说道。
本报记者 李杰
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