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幼儿园心理问题儿童增多,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探讨
近日,广州一位幼儿园老师向羊城晚报记者透露,与十多年前相比,现在幼儿园里有“心理问题”的孩子明显多了——几乎每个班都有多动症、感觉统合障碍、注意力问题。几十年前,幼儿园里只有一两个孩子。有“心理问题”的孩子真的越来越多吗?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我们能做什么?
孩子问题映射家庭教育问题
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自控力差、缺乏自信、过度敏感、恶作剧、攻击性……这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却被很多家长选择性忽视。
广东省心理学会秘书长、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陈彩琪提醒家长,当孩子出现莫名的主观情绪丧失或社会适应能力出现障碍,如融入困难等群体中,家长应警惕孩子是否存在心理障碍。 。
是什么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为什么一线老师会看到这么多有“心理问题”的孩子?
“我们不能只谈‘心理问题’,事实上,很多孩子与正常人不一样的原因都是先天和后天的教养造成的。”泰康路幼儿园副园长林敏对此深信不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教研室主任蔡丽满教授直言:“孩子的心理问题折射出家庭教育的问题。”
蔡丽曼教授从事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相关项目。他长期接触和观察大量的孩子和家长,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很强的发言权。在她看来,现在的孩子承受着来自大人的太多压力。比如,父母工作、生活中的所有焦虑都会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孩子。有些家长缺乏正确的教养观念,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一味地担心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这种焦虑也会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的孩子。
蔡利曼在研究中发现,一些家长虽然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但缺乏与孩子有效沟通、陪伴孩子游戏的能力。如果只有学习知识的目的,没有良好和谐的互动过程,这种结果导向势必会造成焦虑,使父母与孩子很难建立和谐的情感联系,最终影响孩子的成长。孩子的安全依恋感。
蔡丽曼指出:“教育的核心是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适应社会、心理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与蔡丽曼类似的还有心理咨询师周博士。周医生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儿童心理咨询第一线,接触过许多有异常行为的儿童和家庭。她观察到,如今大量孩子的社交表现与年龄发展不匹配,人际沟通能力存在滞后。这与与成人接触过多、与电子产品接触过多、与同龄人接触过少有密切关系。
“家长给孩子上很多课程,都是有目的的,为了考试,为了参加比赛,这完全违背了孩子心灵发展的规律。当我们都以目标为导向时,自然就没有机会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探索我们自己。”周医生说道。
居家配合决定干预效果
记者了解到,2017年,广东省育才幼儿园第二医院(以下简称“省育才二院”)启动了幼儿心理咨询项目和感统训练项目,设立了心理咨询室、沙盒游戏室和感觉统合资源室。通过心理沙盒游戏、感觉统合训练、家长访谈等方式,帮助找出孩子心理行为问题的根源,并及时干预,改善感觉统合障碍。省二育才学院医生郑医生告诉记者,每学期都有近50名孩子因此受益。 “这个项目很受欢迎,想要参加还得排队。”在项目运作过程中,郑博士发现,家长是否配合直接决定了干预效果。她给记者讲了两个例子。
案例一:几年前,刚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小A,根本坐不住。上课时,他“满教室飞”。他不仅不听指令,还打其他孩子。小A的实力实在是太强了,连老师都拦不住。经过幼儿园与家长沟通,家长选择带孩子去专业机构进行干预。短短一年时间,孩子的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到了高年级的时候,孩子们就和其他孩子没什么区别了。
案例二:曾经有一个孩子刚进入幼儿园,不会说话,不会自己吃饭,不听老师的指挥,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老师认为孩子的行为需要家长关注,建议家长寻求专业机构的干预。但家长们认为,孩子只是说话晚,老师对孩子有偏见,没有听取幼儿园的建议。事实上,孩子晋升上流社会后,仍然不会说话,不能自己吃饭,也没有停止穿尿布。小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消失。
全纳教育,我们准备好了吗?
融合教育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之一。所谓全纳教育,就是把身心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和普通孩子放在同一个教室里一起学习,而不是把他们分开在孤立的环境中。当全纳教育的大门打开时,学校和家长准备好了吗?
在理想的融合教育中,普通学生和有特殊身心需要的学生相互尊重、相互接受、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学校有政策支持、资源充足;教师具有先进的融合教育理念和知识;家长才能真正从心底接受孩子,正视孩子的缺点,克服各种心理障碍,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增加孩子的自信心,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工作。
但现实是,这些与常人不同的孩子往往需要老师独自照顾。然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全纳教育课程设置有限。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人手不足,往往只能保证特殊儿童和其他儿童的照顾。安全。要真正实现融合,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幼儿园的资源、教师的能力、家长的素质都是不小的挑战。
蔡丽曼说:“好的幼儿园不仅是课程建设得有多好、环境有多优美,更重要的是能够和家长一起成长,这就是好的教育。”